电炉炼钢工艺概论-3

1.1.3 铸锭技术发展概论

铸锭是指钢水经由钢包注入钢锭模,冷凝成钢锭的过程,也称模铸,是炼钢的最后一道工序。炼钢炉炼出的合格钢水,必须铸成一定形状和重量的钢锭或铸坯,才能经塑性加工得到各种用途的钢材。铸锭包括从炼钢炉出钢(或炉外精炼结束)到钢锭脱模送至初轧厂均热炉的一系列工序,即浇注前准备、浇注、脱模、钢锭精整或热送等,见图1.3。

电炉炼钢工艺概论-3

图1.3 典型铸锭工艺流程

(中国冶金百科全书,P725)

模铸工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钢锭模、保温帽、底盘等设备都可以反复使用。按铸锭作业流程的特征可分为车铸法和坑铸法;按钢水注入钢锭模的方位分为下注法和上注法。钢锭则按钢水脱氧程度的不同分为沸腾钢钢锭、半沸腾钢钢锭和镇静钢钢锭。

铸锭源于古代的铸造技术。1740年,英国人亨茨曼(B.Huntsman)发明了坩埚炼钢法,首次炼出可以浇注的液体钢。1845年,菲舍尔(J.C.Fischer)用液体钢铸造马蹄铁在英国取得专利权,开创了铸造技术。近代铸锭工艺则以1856年贝塞麦(Bessemer)转炉炼钢法问世为起点。19世纪下半叶,转炉、平炉、电弧炉等主要炼钢方法先后出现,钢铁工业先是在欧洲,而后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。其间,铸锭技术也得到同步发展。美国90%以上的钢锭生产采用上注法;而欧洲主要下注法。

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间,铸锭技术不断革新和不完善,保证了铸锭能力与冶炼能力的同步增长,同时钢锭质量也有明显提高。为适应大容量炼钢炉和大型、高速轧机的需要,钢包容量已达300~350吨,轧制板材的钢锭单重已增至40~50吨,型材用钢锭也达10吨以上。与之相配套的铸锭车、起重设备、脱模及精整设备也都相应增大。钢包内衬的砌筑与拆除、钢锭模的清扫与涂刷、水口及滑板的更换与启闭等各项操作,在许多工厂实现了机械化、自动化作业。车铸法逐渐取代了坑铸法,成为主导的铸锭方式,从而将脱模、整模等工序移至铸锭跨以外的专门跨间进行,形成平行流水线作业,使铸锭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随着钢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,特别是利用冷冻分离技术从空气中生产工业纯氧的工艺获得成功,开始了氧气炼钢的新时代。由于用氧炼钢,使得炼钢炉的生产能力成倍增加,而铸锭的生产能力却成为增产的限制性环节。从而一系列旨在提高铸锭生产能力的新技术应运而生,如大钢锭快速上注、用上小下大钢锭模挂绝热板浇注镇静钢、钢包采用滑动水口浇钢等。进入20世纪70年代,连续铸钢技术兴起并迅速发展,逐渐取代模铸。即使这一时期,模铸技术仍有突出发展,如开发成功合成渣保护浇注技术等。

我国采用由模铸生产的钢锭供轧钢使用的这一铸锭工艺始于1890年的汉阳铁厂,而模铸技术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。首先是鞍钢以车铸代替劳动条件恶劣的坑铸,加大锭模锥度、减小模重与锭重比;设计了新型镇静钢锭模,杜绝了钢坯内裂;发展了半镇静钢生产技术和沸腾钢生产技术;采用了钢锭热送技术;以及钢包滑动水口浇注技术、钢包内衬整体浇注技术、合成渣保护浇注技术、保温帽使用绝热板衬等。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,我国钢锭的产量始终是随着钢产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。进入90年代后,由于连铸技术的飞速发展,连铸逐渐取代模铸,钢锭的产量开始逐年下降。尽管连铸逐渐取代模铸是大势所趋,但目前在一些特殊钢的生产中,模铸仍然是无法替代的。

电炉炼钢工艺概论(word格式)

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学习参考及交流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电炉炼钢网文章,编辑:masterhu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dianlu.jiejinggang.com/archives/614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